傑作陶藝 excellence collection

陶瓷文化

陶瓷常識之1—青瓷和青花瓷的區別

1.青花瓷的顏色只有藍色,青瓷的顏色隨著各種不同的條件,會呈現出從灰色到淺綠、深綠等不同顏色。有天青、梅子青、橄欖青⋯等美麗的稱呼。在古代,青就是綠的意思。

2.青花瓷的釉藥是氧化鈷(CoO),青瓷的釉藥是氧化鐵(Fe2O3)。

3.青瓷以宋代最盛,青花瓷則以明清二代為佳。

陶瓷常識之2—陶與瓷的區別

1.外觀:在未上釉的情況下,陶器是黃褐色,瓷器是白色。
2.透光性:陶器不透光,瓷器呈半透明狀態。
3.硬度:瓷器較陶器堅固。
4.敲擊聲:陶器敲起來聲音較濁,瓷器較清脆。
5.吸水率:陶器吸水率較高,瓷器吸水率較低。
6.燒成溫度:陶器燒成溫度較低,約800度~1100度,瓷器約1300度。

陶瓷常識之3—瓷器比陶器高級嗎

陶器用陶土製成,瓷器用瓷土製成。其實,陶土、瓷土只是成份上的部分差異而已。

原則上,不管陶土瓷土,主要成分都是矽的氧化物(SiO2,石英)和鋁的氧化物(Al2O3),但由於陶土通常含有較多的鐵質及動植物腐化之後形成的有機化合物。燒成時,有機化合物會燒掉並形成氣孔。因此,陶器的吸水率較高,也沒有瓷器來得堅固。

但是,不能説瓷器比陶器高級。

瓷器雖然較堅固,然而在製作較複雜的器型以及顏色要更多表現時,陶土反而較適合。另外,由於陶器的特性,在某些用途上,反而更好。
例如,根據中興大學的研究,用紫砂茶壺(含氧化鐵極高的陶土)泡茶,茶湯的品質最好!

陶瓷常識之4—金色的陶瓷是真金雕刻的嗎

市面上許多金壁輝煌的陶瓷係金乀嗎?係金乀啦!

正確的做法:
第一步,先用1270度左右的高溫把瓷器燒好(通常以白色為多)。
第二步,再用約11%的金水畫上圖案,這時的金水看起來可是黑黑醜醜的喔。
第三步,最後以約800多度燒成。

這時,整個作品就金光閃閃了。

工藝師只要事先在第一道工序,用透明釉畫在瓷坯上,製造凸起的效果。最後就可以達到霧金與亮金及凸起的立體效果了!

陶瓷常識之5—什麼叫釉下彩繪(under glaze)

製作陶瓷時,為了避免破損,會先用大約800多度去燒土坯,稱為素燒。接著在素坯上用釉藥彩繪圖案,然後再通體淋上一層透明釉,最後再進窯以近1300度高溫燒成。由於圖案係在透明釉之下,故稱為釉下彩。

最典型的產品就是青花瓷了!
所以青花瓷的英文就叫做under glazed blue或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陶瓷常識之6—什麼叫釉上彩(over glaze)

在經過近1300度高溫燒成的白坯上,再用釉藥彩繪圖案於其上,最後經800多度燒製完成。由於這些圖案係在透明釉之上,故稱為釉上彩。以傳統陶瓷來說,五彩、粉彩即為代表。釉上彩的作品通常多偏向細工,人工成本較高。

目前,釉上彩繪的作品以歐洲、日本、景德鎮較強。

陶瓷常識之7—什麼是骨瓷(bone china)

顧名思義,骨瓷(骨灰瓷)就是用含有約40%骨灰成份(多為牛骨)的瓷土所燒成的輕盈、堅固且透明度極高的高級瓷器。

1748年,為英國陶藝家Thomas Frye所發明。到18世紀末,Josiah Spode父子將其發展達到成熟階段。

骨瓷的可塑性低,不適合手拉坯生産,燒成溫度較一般瓷器低,且其裝飾圖案皆為釉上彩繪或貼花燒成。為減少牛骨的使用,含量10%骨粉的低骨瓷亦可達到不錯的透明效果。至於所謂的新骨瓷(new bone china)其實只是含氧化鈣成份較高的瓷器而已,不含有骨粉。

骨瓷的發明使歐洲的製瓷水準大幅超越中國迄今。唯近代日本及中國亦開始生產骨瓷。

陶瓷常識之8—陶㓮?金㓮?銅㓮?

基本上,㓮和塑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工法。

簡單說,㓮是減法,例如一塊大木頭,用工具不斷地去除掉不要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成為你想要的造型,如一尊神像。

而塑是加法,例如泥塑,用手把一塊塊半乾的泥土,堆疊揑塑成一件作品。

理論上,金屬太硬了,沒辦法㓮塑,所以必須用模具「鑄造」出來。大家現在都稱銅的藝術品為銅㓮,是不太恰當的。而用陶刻取代陶㓮也比較恰當。